“海投”简历也要讲究方法

 
 
我们之所以选择"海投"有几个方面原因:
 
定位尚不完全明确,我希望去哪一档次的企业,那一档次的企业对我而言是over qualify抑
或是相反的?这是一个寻找匹配的过程,在尚未确定之前,对自己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多尝
试了,在尝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我所希望进入的HR部门所涉及的行业本身就很广,跨行业大量投简历是不可避免的;
 
希望通过应聘的过程中对市场、行业和企业多一些了解,这些信息在大学头三年是比较缺乏的;
为了保持自己的一种紧张的状态,更好地面对即将到来的笔试面试,更早地发现问题和不足。
 
 
 
从总量上来看,我总共投递了超过300份简历,因为数量较多,我整理了一个投递的目录,几月几日,
哪家单位,什么职位,工作地点,如何投递(E-mail邮箱、网址或者地址),是否有其他材料的要求。
这样避免了混乱,也避免了在找实习过程中对方打电话过来我却想不起什么时候投的简历投了什么职
位这样幼稚的问题
 
一个月之后,简历投递的规模就开始大大缩小了,是因为通过大量招聘企业的反馈(下一轮or out),
我明白了在用人单位眼中自己的位置,再加上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我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合点
,针对性大大加强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一直认为"海投"只是一个过程中的手段,帮助你校准定位,从而更有针
对性地选择企业提高命中率。前期的"海投"是尝试,你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更是一种铺垫
,是为了从"海投""精投"的转变,更好地实现你的求职目标。如果自始至终"海投",我
觉得那是一种盲目,是一种悲哀。
 
当然,如果你选择"海投",你就不能期望你有很高的命中率,让我通过简历的最终只有40多家单位,
这不能说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将其作为一个校准定位
的手段,一方面则是因为"海投"的致命弱点--简历缺乏针对性.比如网上的简历模板,因为可以套用
自己曾经写过的模板,我原以为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开心地不停地点"下一步"直至完成。貌似
省事,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试想不同单位、不同职位、不同要求,就用单一的模子往上套,通过率低
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在投递之前根据所申请的职位要求、企业文化适当修改简历,
有时候可能只是几个短语,却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近更新

热门点击